电控学院科研团队
1. 信息融合与故障诊断团队
团队成员:刘伟峰,王学恩,曹晓倩,郭楚佳,彭朋,胡重阳,李洁,曹晓萌
团队研究方向:本团队以国防和民用诸多领域中存在的多传感器信息表示、获取与融合,工业系统中的故障诊断为研究背景,结合前瞻性的研究方向,重点解决该典型领域内存在痛点问题,从理论层面揭示问题的形成机理,建立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技术,为实际生产提供解决思路,形成完善的系统闭环解决方案。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
1、多源信息表示、度量与融合
2、集群目标跟踪、控制与围捕
3、基于新一代轻工互联网的工业系统智能故障诊断
团队负责人:刘伟峰,男,1973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骨干”,获陕西省“千人计划”项目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主无人系统控制技术、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感知技术、集群检测识别与跟踪技术,多模态语义认知与人工智能技术;兼任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网评专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专委会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目标定位与跟踪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学会粒计算与多尺度分析专委会委员;担任期刊IET CSR客座编委,是Automatica、IEEE Trans. On SP、IEEE Trans. On AES、IEEE SPL、IET SP、Signaling Processing(Elsevier)和国内期刊《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电子与信息学报》、《雷达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审稿人,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3/10,300万),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培育项目1项(2/7,70万),其他面上项目3项,承担纵向科研经费总计350余万元;在国内外杂志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 30余篇,一级期刊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 余件,参与1部学术专著撰写;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2/3)1项;指导硕士生2次获得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2018,2020)。
2. 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团队
团队成员:石勇,侯信宇,万小波
团队研究方向:本团队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为研究背景,在高效率电能变换技术、无线电能传输及电磁发射技术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新型软开关变换器拓扑理论与应用:包括软电路拓扑及其控制、谐振变换器及新型DAB变换器等。
2、电力电子变换器智能控制技术:包括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数字化控制策略及数字化控制芯片的设计,交/直流微电网的运行调度、混合储能介质的智能调度算法等。
3、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包括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机理及优化策略,无线电能传输电路拓扑及其控制技术等。
4、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包括特种电磁设备与器件中的多物理场耦合研究,电磁发射技术,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等。
团队负责人:石勇,男,1974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新型电力电子电路拓扑及其应用研究,涉及新型高压直流变换器、软开关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等内容;2. 电力电子系统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涉及电力电子系统稳定性建模、电力电子器件热仿真技术、电力电子系统主动可靠性控制方法等内容;3. 直流微网及直流分布式电网关键技术研究,涉及直流微网系统结构、能量调度与管理、适用于微网的高压交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等内容。任中国电源学会直流电源专委会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专委会委员、IEC TM6 专家、陕西省能源动力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IEEE Trans. on PE、IEEE Trans. on I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审稿人,
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承担横纵向科研经费近300余万元;在国内外杂志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SCI 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 余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3. 自主无人系统团队
团队成员:周强,侯勇严,高辉,雷凡,丑幸幸,翟艺伟,张政,贺晨龙,李巍,姜苏英
团队研究方向:本团队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长期从事自主无人系统控制、检测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研究,紧密围绕国民需求,极力倡导基础研究与国民经济、军工需求及国家重大产业的融合创新。结合国内外先进控制无人控制技术,开拓智能制造和先进机器人领域的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面向无人扑翼飞行器的先进控制算法和技术;开拓基于超声技术的智能检测手段和方法。团队工作内容涵盖了理论研究、项目研发、产业化推广的完整体系,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无人系统控制;
2、超声波检测;
3、基于脑电及眼电的智能助障系统;
4、机器视觉及智能机器人设计;
5、飞行器测控及等离子体鞘研究。
团队研究成果:团队教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50余万,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 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获得中国轻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
4. 智能控制系统及装备团队
团队成员:汤伟,李艳,何舟,亢洁,刘嫣,古婵,刘文波,冯引安,张福才,夏宇,袁航,杨雅斐,段锐锐,董胜,李馨怡
团队研究方向: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长期专注于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性基础研究,紧跟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之路。团队围绕控制领域当前热点及“卡脖子”问题开展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并致力于研究成果在机器人、电力系统、轻化工等行业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复杂系统建模分析控制与优化。对于能被分解成多个互联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利用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特性分析和分布式建模,给出性能更优的控制和优化策略。
2. 智能制造自动化系统理论与技术。运用自动化相关理论与技术,结合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等智能控制方法,形成包括优化控制、故障诊断等先进控制技术在内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为制造业优化调控和健康维护提供决策依据。
3. 人工智能技术及行业应用。致力于机器人系统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不确定性补偿技术、干扰抑制方法、智能算法等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机器人系统步态控制、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控制、外界强干扰下的稳定恢复等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技术支撑。
团队负责人:汤伟,男,1971年出生,工学博士,二级教授,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校自动化类教指委委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新能源与动力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与应用专委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造纸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智慧生态”专业技术组委员,《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中国造纸学报》、《中国造纸》、《Paper and Biomaterials》(造纸与生物质材料)编委,中国自动化产业链联盟智库专家,中国纸业网智库专家,咸阳市杰出贡献人才奖和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题等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4项,陕西省重点团队等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8项,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农研院、咸阳市、温州市、未央区等厅局级纵向科研项目15项;以主要参加人的身份参与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纵向科研项目8项;主持企业委托横向项目200多项,合同金额累计超过9000万元,为企业增产节支、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咸阳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获得各级论文奖15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81件,发明专利31件,专利转让12件,参编十一五规划教材《制浆造纸过程自动测量与控制》(第二版)和十三五规划教材《轻化工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各1本,主编教材《过程控制工程基础》1本,参编著著作《制浆造纸过程测控系统及工程》1部。
5. 先进工业视觉检测与测量团队
团队成员:江涛,张敏,张博,张武,杨向东
团队研究方向:面向“中国制造2025”,立足陕西省“六大支柱产业”中的“高端装备产业”,以服务航空航天、强军富民为目标,自主研发面向科技市场的智能装备及工业软件,为智能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车间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智能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智能视觉在线测量、智能装备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具体研究方向:
1、大数据驱动的机械装备故障诊断及剩余寿命预测
2、物联网环境下的工业产品标识与追踪技术
3、数字孪生系统建模
4、几何量精密检测、精密仪器结构设计
5、2D、3D视觉感知与定位
团队负责人:江涛,男,1984年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系教师。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工业产品质量视觉智能检测技术、视觉精密测量仪器设计与开发以及高精度3D视觉引导机器人定位装配等方向。曾入选国家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现任校智能装备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所负责人。
团队成员主要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外聘专职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生组成。运营主体依托陕西科技大学智能装备与信息物理系统研究所及西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现有成员20余人。多项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宁波、无锡、杭州)已设立分中心开展研发推广。积极展开与其他高校和企业的技术合作,其中包括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等院校展开紧密的研发合作;与陕西省交控集团合作申报的项目“预制梁智能智造关键工艺技术”获得陕西省交通厅重点项目支持。
先后获得陕西省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陕西省秦创原春种基金投资以及宁波凤麓英才创业领军人才等多个项目的支持。社会兼职包括西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系统与控制技术部主任。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目前承担国家级及省级项目4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0余项。
6. 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团队
团队成员:陈景文,刘宝泉,王素娥,刘耀先,巩磊
团队研究方向:结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新技术和新的发展领域,及时跟进新能源发电领域的电气工程最新发展和技术,在电力变换与控制,远程电力监控与数据观测、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自动监测和储能电站系统等多个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以电机及系统控制为研究对象,研究电机控制技术以及软起动技术的电路机构,控制理论与方法等。重点在异步电动机的大功率软起动技术,多电机同步控制技术以及围绕造纸应用的电机控制技术等。
2. 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主要针对太阳能发电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电能变换技术以及电储能与应用技术等。以混合电池储能技术为核心在电动汽车混合储能技术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储能及控制技术的应用等。研究领域涉及电池管理,充放电控制以及电能应用的优化配置等。
3. 微电网技术:研究微电网的组成结构以及控制理论与方法等,主要针对微电网的储能应用以及分布式微电网以及独立光伏发电等电能控制与储存等理论与应用技术等问题。
团队负责人:陈景文,男,1978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智能电网运行优化技术、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等;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专委会委员、陕西省电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电气专委会委员、西安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担任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IEEE ACESS、《电网技术》、《智慧电力》、《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审稿人,
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5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授权各类专利50余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咸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7. 智能照明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张玉杰,辛登科,杨萍,吴彦锐,兀旦辉
团队研究方向:团队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和光源与智能照明研究所,长期专注于照明与显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包括发光器件、显示与照明驱动设计、照明环境监测、照明系统控制、显示与照明系统组网、信号传输、显示同步、智慧照明工业物联网(AIOT)架构等技术研究;人因照明、健康照明、节能照明及互动照明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研究方向